|||
蝶鞍垂体解剖及比较影像学。蝶鞍是中线蝶骨底部位的一个凹陷窝,内含垂体(也称脑垂体)。垂体,也称脑垂体,由3部分组成:腺垂体( adenohypophysis,AH),神经垂体( neuron apophysis,NH),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l)和漏斗,后两部分多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蝶鞍
骨性解剖:蝶鞍是中线蝶骨底部位的一个凹陷窝,内含垂体(也称脑垂体)。蝶鞍前界为蝶骨小翼的前床突和鞍结节,后缘为鞍背。鞍背顶端扩展形成后床突,也即是斜坡上缘的边界。蝶鞍底是气化或部分气化的蝶窦顶的一部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走行于蝶鞍下外侧的浅沟内,称为颈内动脉沟。
脑膜:蝶鞍内及其周围脑膜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硬膜覆盖骨性鞍底表面。一薄层硬膜反折形成。
垂体窝的外侧壁,同时构成海绵窦的内侧壁。鞍隔为一小环形硬膜,构成蝶鞍顶,多数情况下几乎完全覆盖垂体。鞍隔的中央孔大小不一,有垂体柄通过。在某些情况下,这个硬膜开口较大、较宽,这种情况下,含或不含脑脊液的蛛网膜从鞍上池向下突出通过鞍隔进入蝶鞍,即为所谓的空蝶鞍影像。
垂体
概述:垂体,也称脑垂体,由3部分组成:腺垂体( adenohypophysis,AH),神经垂体( neuron apophysis,NH),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l)和漏斗,后两部分多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腺垂体:也称垂体前叶,以U形结构环绕在神经垂体的前外侧。腺垂体包含嗜酸性、嗜碱性和嫌色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如伸长细胞。AH的细胞分泌多种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以及生长激素。腺垂体占垂体体积的80%。
神经垂体:有时也称垂体神经部,由垂体后叶漏斗柄和下丘脑正中隆起组成。NH由胚胎时期的间脑(前脑)形成,是下丘脑向下延伸的一部分。加压素和催产素在下丘脑产生,向下通过下丘脑垂体束,输送至NH贮存。神经垂体占垂体体积的近20%。
垂体中间部:PI由胚胎时期的 Rathke颅颊囊外胚层发育而来,体积相对较小(≤5%垂体)。发自下丘脑的神经轴突,向AH转运释放激素的颗粒。
比较影像学
MRI
MR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推荐的序列包括薄层平扫、小Fov扫描矢状位和冠状位T1W和T2W以及增强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 压脂(FS)像。
全脑 FLAIR序列也常有助于诊断。T2*/SW1对于检测垂体出血敏感。如果怀疑垂体微腺瘤,推荐行快速团注造影剂后5-10s进行冠状位T1W薄层动态增强检査,通常至少获得3个层面(层厚小于或等于3mm,无间隔)。20%-30%的垂体微腺瘤只能通过动态增强MR才能被发现。
CT
源于蝶鞍底部的病灶向上生长累及蝶鞍或者海绵窦时,薄层冠状位CT联合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可能是有益的CT影像检查组合。
影像解剖
大小:垂体高度因性别、年龄不同而不同。青春期前儿童,正常值≤6mm。生理性肥大的垂体高度可达10mm,常见于月经期的年轻女性。在这些个体,垂体上缘稍向上凸起常见。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垂体高度可能达到12mm。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正常垂体高度的上限为8mm。
信号强度:垂体信号是变化的。新生儿期的AH可以很大且信号非常高,除新生儿期外,AH在T1W像上与灰质信号相似。在某些铁超载状态如地中海贫血或血色素沉着病,垂体在T2*像上变暗或呈“黑色”。T1WI上均匀一致的垂体高信号不常见,但见于肝衰竭状态。
因NH含加压素和催产素的神经分泌颗粒,所以T1W像上常呈短T1信号[垂体后叶“亮点”( posterior pituitary“bright spot”,PPBS]。NH“亮点”因不含脂肪,所以不能被FS所抑制。崩症患者,PPBS信号消失很常见,而在正常人群中约20% PPBS不可见。
强化:垂体没有血脑屏障,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后迅速显著强化。增强程度略低于海绵窦区静脉血管信号。
垂体“偶发瘤”在T1WI增强扫描序列上较常见(见于15%-20%病例),其在垂体显著强化信号背景中呈局灶性低信号,可能是垂体内囊肿或无功能性微腺瘤。此两种情况在尸检时常见。如果垂体偶发瘤完全不强化,那么良性非肿瘤性囊肿[如中间部或 Rathke裂囊肿(Rathke cleft cyst,RCC)]的诊断可能性大于垂体微腺瘤。
(参考自:神经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