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加州大学Justin K Ichida博士领导的这项研究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面(图片来自Nature)近日,一组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著名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一篇重磅研究文章,发现C9ORF72基因的GGGGCC重复扩增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新机制,并筛选出相关的治疗小分子化合物,为ALS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1,2】。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立志于解开宇宙之谜的人,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只能坐在轮椅上思考,连说话都很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孜孜不倦的宇宙探索呢?(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组熟悉的恐怕就是《时间简史》一书的作者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了,他也患有这种病,在轮椅上已经躺了几十年。当然,我们还熟悉新闻里面广泛报道的《北大“渐冻症”女博士的最后87天》。这位名叫娄滔的女孩儿,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2015级博士生学位,不幸的是,在2015年下半年,她就被检查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最后因此而遗憾离世。
▲这张图显示研究者们筛选到的两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b);(c)使用小分子化合物YM201636处理ALS细胞之后,能够有效地维持细胞的生存(图中白色的表示运动神经元)(图片改编自Nature)研究者们从800多个候选化合物中,最终筛选到YM201636这个化合物,处理ALS患者来源的运动神经元之后,能够有效地维持其生存。而YM201636是PIKFYVE激酶的抑制子,因此,研究者们继续使用PIKFYVE激酶的另一个抑制子Apilimod来实验,发现也具有效果。这说明,抑制PIKFYVE激酶能够维持ALS患者来源的运动神经元生存,为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提供了思路。正如领导这项研究的Justin K Ichida博士所说:“通过了解溶酶体在ALS和额颞叶痴呆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针对我们寻找新药或治疗这些毁灭性的疾病的疗法。”期待这些小分子的进一步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