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yc3140 于 2022-12-15 22:43 编辑  
 
  而学术图表,则是一个研究故事的视觉化呈现。 
  理论上来说,读者可以通过你的图表,猜测你整个研究故事的走向。 
  图表,是一篇会议论文故事线上最亮眼的珍珠。 
  这一篇专门把学术图表抓出来,讨论一些技术细节。 
  因为这个专栏的初衷是写给想申请硕博士项目, 
  提升自己科研背景的学生看的科普文, 
  所以我讲得很粗糙,明后年会出一个科研方面的系列课程, 
  保姆级教程带你零基础入门科研到发表自己的conference paper, 
  在海外甚至是可以亲自去学术会议现场做presentation, 
  感兴趣的宝子可以先关注我防走失。 
  好,进入正题。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不管是conference paper还是ssci的学术图表,分为两类: 
  generic figures field specific figures 
  分类依据就是数据是有详细领域类别(field specific)的,还是没有。 
  先举个例子,再两类简单展开说。 
generic figure field specific figure   Generic figures有四类: 
柱状图 散布图 饼状图 箱型图   科普文,不展开说也能成功发文,每种图表你只需要记住一点足以: 
  柱状图:直接比较2-4组实验组的同类数据 散布图:识别某个研究对象有1~2类变量的发展趋势;或是多组比较 饼状图:某个研究对象的(占比)百分比构成 箱型图:直接比较1-4个实验组在总调研人口中的不同类型的数据 
  如果你的实验组达到了4组,用柱状图分析你的数据就会变得困难,这时候你可以考虑一下其他三类图表。 
  如果你的实验组超过了4-5组,散布图是更好地选择。 
  field specific figures也有四类 
  (除了3其中三种教育学类的几乎用不到): 
色谱图 基因和蛋白质图 图片呈现 热力图   那么介绍完了generic figure和field specific figure,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你怎么知道什么样的图表适合你的研究故事? 
  在此,我必须引用毕加索的名言, 
  “伟大的画家剽窃灵感,拙劣的画家直接抄袭”。 
  不要把你宝贵的创造力和能量浪费在平地抠饼上(自创图表)。 
  三个台阶爬上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思你的学术图表: 
  第一步,找到你想发表领域其他学者已经用过的图表,read 
  第二步,询问同学或者学校老师的论文,read 
  第三步,整理你所读过的论文中从图表到结论的推理过程 
  这三步都做了,你此时基本上能够举一反三做一个自己学术图表的构思基础。 
  要真不行,回到第一步和第二步,继续读。 
  一篇conference paper要提升你投刊和申请硕博时候的通过率, 
  有一张实验的图表是非常加分的。 
  这把你和其他水过期刊的菜鸟区分开来。 
  再介绍一种非常加分的figures,就是在论文中提供背景信息/实验设计信息的图表。 
  这种图表的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你研究的背景概念或者研究方法。 
  比如,研究计划(method schemes)、教育学模型(educational models)等。 
  这类图表一般放在文章开头,帮助读者了解你的研究流程或者了解一些与你研究有关的重要context。 
  有了数据,有了选择合适图表的思路,然后就是组织和整理适合你这篇会议论文的图标了。 
  回顾一下学术图表制作的流程: 
  关于第四步,整理和组织你做的图表草图,三点豹有爱提示(我怎么这么冷和爱插广告?): 
  1.把你的每项图表(figures)整理成一个图表界面(figure panels) 
  注意,是把能够推导出相同结论的图表整理到一个A4空白word/ppt中。 
       2. 按照顺序整理你的图表 
  这里的顺序是你假设和结论的时间逻辑顺序。 
       3. 把不同结论的figure panels按照你研究故事的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组合 
       记住,串联你数据和图表的是你一以贯之的研究故事。每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一个研究目的,而数据和图表如果不为这个动机服务,就会失去灵魂。        把所有figures 放到figure panel中进行整合思考和系统批判    最后提醒一下,闭门造车对于很多期刊来说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本着自由心证的原则,豹豹Max建议是最好是找人聊聊你的figures。 
  磨刀不误砍柴工,找老师或者其他有科研能力的同学问问, 
  你的观点构思和数据图表之间是否存在跳不过去的gaps, 
  你处理文中数据与观点衔接的方式是否说不过去, 
  或者,只是问问对方一些直观简单的问题也总是好的。 
  你可以不改,但找人问问这个动作,是养成好的科研习惯的重要一步。 
  很多读博的学生读到博三博四还很抗拒和导师及同学交流, 
  做学术也需要与人打交道, 
  不要放过这个训练自己和同行切磋修炼情商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