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一名男子右脚的前后位X线片,在第一跖间间隙的右脚中部背部有压痛,显示有一个跖间骨(黑色箭头)。
第二节跟骨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是一种罕见的足部骨化中心,占人口的0.6%。它位于跟骨前内侧,两侧是距骨,骰骨和舟骨,呈卵形或三角形。跟骨骨关节炎很少引起症状,并且通常是常规X线片上的偶然发现。患者可出现疼痛,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和踝关节反复扭伤。
平片显示跟骨前方皮质小骨块,足斜位片(图6和图7)最好可视化。CT更适合评估与相邻骨骼的关系。在MR上,在前跟骨突附近可见小骨块,如果跟骨骨关节炎是症状性的,那么在辅助小骨和前跟骨中都存在反应性骨髓水肿(图7)。
图29:在第一跖趾关节的足底侧引起慢性不适,没有创伤史。双侧胫骨籽骨的轴向T1加权(A)和矢状STIR(B)MR图像,注意两个片段中的斑片状水肿,尤其是裂隙附近(白色箭头)。
第五跖骨粗隆(有时分离成单独骨)OS VESALIANUM
os vesalianum是脚的附属骨化中心,位于第五跖骨近端,位于腓骨短肌腱内。发病率范围从0.1%到0.4%。
倾斜X线片(图30)和CT显示第五跖骨基部外侧的小皮质骨。
图30:一名39岁男性左脚踝关节扭伤的斜照片,显示第五跖骨底部有皮质小骨,与os vesalianum一致。
如果它变得有症状,主要的诊断目标是鉴别os vesalianum与第五跖骨基底的骨化凸起起,第五跖骨基底的骨关节炎,第五跖骨结节骨折,非第五跖骨结节骨折的联合,第五跖骨基部的骨不连,或腓侧跗余骨(os peroneum)。
腓下骨 os subfibulare
腓下骨起源于外踝尖下的辅助骨化中心,约占一般人群的2.1%。小骨通常无症状。偶尔,患者出现外踝周围疼痛或踝关节不稳,反复扭伤。os subfibulare通常是平片上的偶然发现,显示为圆形或逗号形状的骨,在外踝下方具有明确的皮质(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