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序语
《胃癌影像进展速递》2019年第2期在节后如期和大家见面了。本期检索到2019年1月Pubmed发表的胃癌影像相关文献7篇,均为论著,其中包括:(1)PET-CT研究4篇,其中2篇研究胃癌预后及风险相关影像因素,2篇探讨治疗选择相关问题(a. 早期癌ESD根治性,b. 放疗靶区勾画);(2)CT研究1篇,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探索隐匿性腹膜转移的CT诊断;(3)MRI研究1篇,探索多序列测量肿瘤体积和N分期的相关性;(4)基础研究1篇,探索纳米材料在胃癌成像和治疗的应用。本期亮点包括纳入了554例CT和900例PET-CT的两项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IF=13.926)的影像组学文章也是近期影响因子较高的胃癌研究。
论著1
Dong D, Tang L, Li ZY,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ized nomogram to identify occult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一种用于鉴别晚期胃癌患者隐匿性腹膜转移的个体化列线图的开发与验证
Ann Oncol(2019)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摘要】背景:晚期胃癌(AGC)患者隐匿性腹膜转移(PM)在CT图像上极有可能被漏诊。隐匿性PMs的病人常被延迟发现,甚至进行了不恰当的手术治疗。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放射组学列线图来术前识别AGC患者的隐匿性PMs。患者和方法:将4个中心共554例AGC患者分为1个训练组、1个内部验证组和2个外部验证组。所有患者PM状态均先经CT诊断为阴性,后经腹腔镜确诊(PM阳性n=122, PM阴性n=432)。从266个定量图像特征中构建反映原发肿瘤(RS1)和腹膜区(RS2)表型的放射组学特征作为PM的预测因子。开发了包含RS1,RS2或临床因素的PM状态的个体化列线图,并评估了预测能力。结果:RS1、RS2和Lauren型是隐匿性PM的显著预测因子(所有P<0.05)。这3个因素的列线图诊断准确性均优于单纯RS1、RS2或临床因素的模型(所有净重分类改善P<0.05)。对于训练组、内部组和外部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95%置信区间(CI):0.923-0.993]、0.941 (95% CI:0.904-0.977)、0.928 (95% CI: 0.886-0.971)和0.920 (95% CI 0.862-0.978)。分层分析表明,该列线图具有潜在的泛化能力。结论:原发性肿瘤及邻近腹膜的CT表型均与隐匿性PM状态显著相关。这些CT表型和Lauren型的列线图对隐匿性PM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能对AGC隐匿性PM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评
隐匿性腹膜转移是胃癌诊疗的难点与热点,既往许多影像研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均无明显的进展,术前腹腔镜探查是目前唯一有价值的手段。该研究紧扣这个热点问题,利用影像组学的手段去检测隐匿腹膜转移,并得到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该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1.多中心研究,增加了研究学术份量;2. 回顾性研究,利于快速收集数据,并且降低伦理门槛;3. 分析的是二维数据,由于为回顾性研究,不能前瞻控制扫描质量,因此可以猜测其图像数据质量并不高,如果原始层厚达不到各向同性,那么三维纹理并不优于二维纹理,所以采用二维纹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并且还利于快速处理图像数据;4. 机器学习,有两个外部验证组,有利于说明模型的稳定性;5. 同时选取了胃癌原发灶和网膜脂肪两个感兴趣区,结合土壤-种子学说,更全面的挖掘与隐匿性腹膜转移相关的影像表征;研究还纳入了部分临床数据。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 回顾性研究的证据等级不及前瞻性;2:肿瘤是异质性的,二维图像纹理的异质性不能准确反映肿瘤的异质性;3. 对于邻近腹膜的ROI选择存在较大主观性。今后可在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黄子星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论著2
Hyun Woo Chung, Jeong Hwan Kim, In-Kyung Sung, et al.
FDG PET/CT to predict the curabilit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DG-PET/CT预测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可治愈性的研究
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9)
韩国建国大学医学院核医学科
【摘要】由于肿瘤筛查普及率的提高及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内镜下粘膜剥脱术(ESD)具备保留脏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逐渐成为早期胃癌患者主要选择的治疗方式。然而,在选择治疗方式前需综合考虑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型、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侵犯等,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术前评价手段。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99名早期胃癌患者(共210处早癌病灶),分析FDG-PET/CT在判断其内镜可切除性的作用,根据原发病灶有无放射性物质摄取分为ESD可治愈组(无孤立性放射活性摄取)和ESD不可治愈组(有孤立性放射性摄取)。结果发现,FDG-PET/CT对早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为37.1%(78/210),然而,其评价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不可治愈性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79% (67–87%), 91% (85–95%), 81% (71–88%), 89% (84–93%),和0.85 (0.79–0.89)。因此,FDG-PET/CT可作为内镜的一种补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预测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可治愈性。
简评
该研究首次将PET-CT用于预测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可治愈性,样本量较大,研究思路清晰,想法新颖,测量方法简单,有望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应用,也可尝试相关的前瞻性研究。虽然文中PET-CT对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仅37.1%【(本人阅读全文后困惑作者是否有笔误,检出率应为32.4%(68/210)?】,但PET-CT阳性的早期胃癌患者,预测内镜下切除不可治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了客观依据。作者还提出,病灶表面如有溃疡,活动性炎症可引起放射性活性摄取增高,所以如果内镜下表现有溃疡,PET-CT阳性患者需考虑溃疡的潜在影响。正如文中提到的,本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是回顾性研究,其次只纳入中、高分化腺癌患者,剔除了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这类放射性活性摄取较低的肿瘤,造成选择偏倚。
(刘炜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论著3
M.E. Nowee,F.E.M. Voncken,A.N.T.J. Kotte,etal
Gross tumour delineation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oesophageal cancer: Anationwide study
一项基于CT及PET-CT的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描绘的全国性研究
Clin TranslRadiat Oncol (2019) 14:33–39
荷兰癌症研究所放射肿瘤科
【摘要】目的:准确描绘原发肿瘤对于放射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进一步成功制定策略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多机构中评估食管癌患者在CT和融合PET-CT之间大体肿瘤体积(GTV)描绘的差异性。材料和方法:来自14个研究所的20名观察者分别描绘了6例CT(阶段1)和融合PET-CT(阶段2)的食道原发肿瘤。不同观察者分别在包含食道肿物的最上下端层面位置上计算描绘体积、广义一致性指数(CIgen)和标准偏差(SD)。对于中心描绘区域,大体肿瘤体积(GTV)中位层面和每个单独大体肿瘤体积(GTV)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层面内SD。结果:融合PET后,平均大体肿瘤体积(GTV)明显减小3例,增大1例。CIgen没有差异(CT平均为0.67,PET-CT为0.69)。在CT上,上下端位置描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和1.5 cm SD,在融合PET-CT上分别为0.2和1.3 cm SD。融合PET后,肿瘤上端和下端位置差异在病例1和病例2中明显减少。层面内SD均为平均值0.16cm。结论:在一些病例中,大体肿瘤体积(GTV)描绘的上下端边界存在较大差异。PET对6例中的4例患者大体肿瘤体积的描绘有显著的影响,但其对观察者之间差异的影响有限。
简评
众所周知在临床实践中,CT和PET-CT图像通常用于食道肿瘤大体轮廓的描绘,但其准确性有待提高,而且观察者之间对食道肿瘤的大体肿瘤体积描绘也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荷兰日常临床实践中观察者之间对原发性食管肿瘤描绘的差异性,并在全国范围内的多机构环境中研究FDG-PET融合CT图像对观察者之间差异性的影响。本研究设计新颖独特,思路清晰,结果明确,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多机构、全国范围的描述性研究,体现了食道原发性肿瘤的大体肿瘤体积描绘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的观察者之间的差异。正如文中描述的一样,此研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用4D CT、4D PET-CT和MRI进行肿瘤描绘等。这些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大的空间。
(王景宇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论著4
Yu Jiang, Yan-li Chen, Tian-wu Chen, et al .
Is there association of gross tumor volume of adenocarcinoma of o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measur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N stage?
磁共振成像检测食管胃交界腺癌肿瘤总体积与N期的相关性?
Eur J Radiol (2019) 110: 181-186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食管胃交界腺癌(AOG)的肿瘤总体积(GTV)测量确定其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和N分期是否相关。材料和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6年12月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入组病例4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7例,年龄47~79岁,平均64岁。术前均行3.0T 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轴位T1WI、T2WI、FS-T2WI和DWI(b值分别为500和800s/mm2)。在FS-T2WI和DWI图像上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独立阅片并测量肿瘤总体积。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第8版AJCC分期进行N分期,最终统计学分析肿瘤总体积与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1)两位测量者的肿瘤总体积结果Bland-Altman图有较好的一致性;(2)FS-T2WI、DWI(B=500s/mm2)及DWI (800s/mm2)三序列测量出GTV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单变量因素分析p<0.05),随着GTV增加,N分期有增加的趋势(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 = 0.578至0.591,所有P<0.001);(3) N分期例数及所占总体比例: N0期12例(26.1%),N1期15例(32.6%),N2期13例(28.3%),N3期6例(13.0%)。T1期、T2期及T3期分别为:4、5及37例。(4)ROC分析表明,FS-T2WI上测得的GTV和b值为500s/mm2及800s/mm2的DWI可鉴别N0与N1-3期(临界值分别为19.70cm3,16.70cm3和12.24cm3),鉴别N0-1与N2-3期(临界值分别为22.16 cm3,17.54 cm3和14.17cm3),鉴别N0-2与N3期(临界值分别为25.57 cm3,29.27 cm3和22.73 cm3)。结论:FS-T2WI和DWI序列测量GTV随着体积的增大局部淋巴结N分期呈增加趋势。
简评
近年来,食管胃交界腺癌(AOG)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AOG的症状出现相对较晚,且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时已有淋巴结转移。AOG外科治疗,对已有淋巴结转移则要扩大淋巴结清扫来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这样同时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准确地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并精准的肿瘤N分期对于治疗决策及预后至关重要。CT、MRI、PET和内镜超声(EUS)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对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通常以大小为依据,一般认为大于1cm为转移淋巴结,而小于1cm为良性,但许多转移性淋巴结直径小于1cm,而大于1cm的淋巴结也可能是良性,所以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正确区分淋巴结的良恶性。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多排螺旋CT(MDCT)可以识别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体积,并可以用于诊断局部淋巴结转移及N分期,但是CT不能准确区分肿瘤边界从而影响体积测量的准确性。而MR能够很好的展示出肿瘤边界及信号变化,诊断精确度高于CT。本文作者通过术前磁共振FS-T2WI和DWI(b值为500和800s/mm2)上测量AOG的肿瘤总体积(GTV)及与术后病理的N分期对照,通过统计分析得出FS-T2WI和DWI序列测量GTV,可随着体积的增大局部淋巴结N分期呈增加趋势,并可能鉴别不同N分期的结论。这表明FS-T2WI和DWI对于测量GTV是可行的,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实践和推广价值。但正如文章所述,未来研究应纳入更大样本量,同时将淋巴结位置考虑在内,术前行磁共振淋巴结成像、动态增强MR扫描等能否提高小病灶的检出及肿瘤边界更为准确,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罗柏宁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论著5
Shi H, Sun Y, Yan R, et al.
Magnetic Semiconductor Gd-Doping CuSNanoparticles as Activatable Nanoprobes for Bimodal Imaging and Targeted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Gastric Tumors
磁性半导材料Gd负载CuS纳米颗粒作为活化纳米探针在胃癌生物成像及靶向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Nano Lett (201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放射科
【摘要】背景:针对胃癌的靶向活化酶纳米探针基于其高时空分辨率的肿瘤成像及精准的光热治疗能力,有望在未来实现对癌症诊疗一体化的研究。方法:Gd/CuS纳米盘作为基底,外层覆以聚乙二醇PEG修饰的亲磷脂聚合物层,肿瘤靶向配体(cRGD),近红外荧光探针(Cy5.5)和QSY21标记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可裂解底物肽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连接在聚合物外层,最终组合成肿瘤靶向的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纳米探针T-MAN。结果: T-MAN具有高r1弛豫率和针对MMP-2的强近红外(NIR)荧光效果,从而实现裸鼠胃癌及其淋巴结的高空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和低背景荧光显影。此外,T-MAN在激光照射下产生的热量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效率,使其具有能够彻底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进一步证明了T-MAN在裸鼠静脉注射后能够有效靶向累积在胃肿瘤中,并且实现了荧光/MR双模态成像引导下的针对胃癌及其转移灶的光热治疗。结论:本文研究基于双重生物识别标志物(即αvβ3和MMP-2)和双模态成像(即MRI和NIR荧光)相结合的多功能性来设计肿瘤靶向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纳米探针T-MAN,从而为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加优化的选择。
简评
本期文章是一篇关于多功能靶向纳米探针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多模态成像及术中诊疗应用的研究,来自Nano Letter杂志。文章立意较高,研究内容丰富,对于未来指导多功能纳米探针在肿瘤诊疗一体化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科研思路及实验方法。
作者在文中首先介绍了纳米探针在肿瘤成像及治疗中的应用,基于纳米颗粒在实体瘤中的高通透性与滞留效应,使得纳米探针能够长效滞留并保持成像能力,通过对纳米材料的优化、信号元件的组装、材料表面的功能修饰,制备融合多功能的纳米探针,使其在癌症诊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同时由于利用金属纳米光热材料吸收近红外光的特性,在激光束照射下,通过非辐射能级跃迁和等离子激元共振的过程产生热能造成局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避免了正常细胞的损伤,以达到肿瘤精准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肿瘤靶向纳米探针(T-MAN),基于Gd负载的CuS胶束纳米粒子与cRGD及MMP-2可切割荧光底物酶的共价结合,从而实现了荧光和MRI的双模态生物成像以及近红外精准引导下的肿瘤光热治疗。研究结果显示T-MAN探针具有实时肿瘤荧光及MR成像效果,在胃癌及淋巴结裸鼠成像研究中显示出高分辨率的MR成像能力及强对比度的荧光效果。此外研究还证实T-MAN在激光照射下有极佳的光热治疗效果,靶向纳米探针与胃癌细胞的结合能够使其有效的累积在肿瘤组织内,在激光照射下纳米颗粒产热效能可以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实现了术中肿瘤组织的精准治疗。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涵盖了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的关注。本实验设计的靶向可活化纳米探针具有强负载能力、高信号强度和稳定性,通过表面修饰提高了探针与肿瘤的靶向性,在胃癌诊疗一体化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期待未来有更多融合多种成像模态信号的纳米探针出现,可实现对肿瘤的无损、实时、高对比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最终为临床肿瘤早期检测和治疗监测提供新方法。
(张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论著6
John M Findley, Stefan Antonowicz, AshvinaSegaran, et al.
Routinely staging gastric cancer with 18F-FDG PET-CT detects additional metastases and predicts early recurrence and death after surgery
用18F-FDG PET-CT行常规胃癌分期发现额外转移及预测术后早期复发和死亡
Eur Radiol(2019)
牛津大学医院NHS基金会丘吉尔医院牛津食管胃中心
【摘要】目的:FDG PET-CT通常被认为在胃癌中作用最小,而不被国际指南推荐。然而,它在食管及结合部癌的作用很重要,明确可疑转移和用转移淋巴结分期来进行危险分级的病人。我们的目的是明确常规18F-FDG PET-CT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对非食管胃结合部的胃癌用PET-CT进行常规分期,假设之前的CT检查未发现明确转移。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所有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第一结点是发现无法治愈的疾病。第二结点是胃切除术后无病生存。得出判定理论、经济性和预测模型。结果:225/279个病人(80.6%)为FDG高代谢的原发肿瘤。72个病人(25.8%)为FDG高代谢结节(D2淋巴结肿大,可切除)。不受Lauren分类影响。20个(7.2%)无可疑转移的病人被确定有转移。13个(4.7%)病人不能被其他检查发现转移。判定理论和经济模型支持常规PET-CT。FDG高代谢结节病人更可能有无法治愈疾病(51.4% vs 15.5%,p<0.001),并且如没有无法治愈疾病则预后较差: 多参数危险率2.19(1.23-3.91;p=0.008)。有转移淋巴结的病人预后较差。结论:PET-CT可用于常规非结合部胃癌,并应在国际建议中被推荐。可用于避免无价值的研究和放疗。转移淋巴结分期提示病人早期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简评
在胃癌诊疗国际指南中,PET-CT不作为常规推荐。但是PET-CT在评估全身情况和发现远处转移中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是首次在白种人群中,对非食管胃结合部的胃癌进行PET-CT诊断价值评估的回顾性研究,包含病例数较多(279例)。研究的亮点是发现了20个(7.2%)无可疑转移的病人被确定有转移,13个(4.7%)PET-CT发现转移的病人不能被其他检查发现转移,并且PET-CT表现为高代谢结节的病人预后较差。研究还采用的一些较少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如判定理论、经济模型和预测模型,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曌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论著7
Hong Jae Chon, Chan Kim, Arthur Cho, et al.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DG-PET/CT differ according to histology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FDG-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Gastric Cancer(2019)22:113-122
韩国CHA大学盆唐CHA医疗中心肿瘤科
【摘要】背景:术前18F-FDG PET/CT检查对预测进展期胃癌(AGC)预后的评估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价术前18F-FDG PET/CT的SUVmax值对AGC不同的组织类型管状腺癌和印戒细胞(SRC)癌不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组共收集了727名来自前瞻性数据库的晚期胃癌患者,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p样条曲线对不同的组织学亚型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分析另一独立中心的173名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结果:多因素分析中术前18F-FDG PET/CT出现高SUVmax值与弥漫型(DFS: HR 2.17, P < 0.001; OS: HR 2.47, P < 0.001)或印戒细胞型(DFS: HR 2.26, P = 0.005; OS: HR 2.61, P = 0.003)AGC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在肠型胃癌和组织分化程度良好或中度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并通过验证组得到证实。p样条曲线也显示只有在弥漫型和印戒细胞型AGC中log HR随着SUVmax值升高而逐渐增长。最终,建立了基于术前18F-FDG PET/CT的SUVmax值预测弥漫型和印戒细胞型AGC的复发情况的新型预测模型,并得到了验证。结论:AGC术前高SUVmax值是弥漫型和印戒细胞型的AG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术前PET/CT的SUVmax值预测不同组织学亚型的AGC的预后的差异,并为解释先前研究中的术前PET/CT对AGC的预后价值的矛盾结果提供新的依据。术前SUVmax值在AGC预后中的价值尚需要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简评
18F-PET/CT对于早期胃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敏感性较低,在此前的研究中,大家往往忽视了这一问题,而笼统的将胃癌作为一种单一性质的疾病去研究,从而导致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术前18F-PET/CT预测胃癌的预后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进展期胃癌患者,考虑到胃癌具有异质性,故针对不同的组织学亚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所选择的预后因素十分简单,仅为SUVmax值。本研究中,无论是根据TNM分期、WHO分型还是Lauren分型进行分组,SUVmax值均与组织学类型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基于此的后续生存分析中,SUVmax值对于如弥漫型和印戒细胞型胃癌均表现为较差的预后因素。本研究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所选取的研究手段并不复杂,但在入组、分组等方面做的较为严谨和细致,从而得到了具有说服性的结果。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有所启示,即针对胃肿瘤本身存在的异质性,不同的组织病理表现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进行细化分组研究。
(饶圣祥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结语
感谢本期七位专家教授的解读和观点分享,希望能为致力于胃癌研究的同道们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感谢CGCA秘书处对《胃癌影像进展速递》编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关注胃癌影像学进展的各专业同道们,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坚持前行的动力源泉!下月见!
CGCA影像学组
本期主编:唐 磊
责任编辑:李佳铮
往期回顾
CGCA影像专栏:《胃癌影像进展速递》(2019年第1期)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
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88196158
邮箱:secretariat@cacagca.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研楼320室/100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