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横切面
图集简介
脊髓颈段横切面: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柱)anterior horn(column);后部狭细为后角(柱)Posterior horn(column),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部和上部腰髓(L1~3),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柱)lateral horn(column);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连接两侧的灰质,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中央灰质。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在灰质前连台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安anterior white commisure。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在颈部比较明显。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在胎儿和新生儿脊髓切片上,由于各束生长髓鞘的时间不同,染色深浅不一,比较容易分辨。而在正常成人的脊髓切片上,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fasciculus(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1.上行纤维(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

  (1)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薄束成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自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薄、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

  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键、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在病人闭目时,就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

  (2)脊髓小脑束

  1)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起自同侧板层Vll的背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

  2)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V~Vll层的外侧部,即相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此二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后束传递的信息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前束所传递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3)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和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其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据认为痒觉也由此束传导。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Ⅳ~Ⅶ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上一节对侧半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但脊髓丘脑前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二者均止于丘脑。脊髓丘脑束在脊髓有明确定位,即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节的纤维。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伤平面l-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

  2.下行纤维(传导)束

  又称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大部分(约75%-90%)纤维交叉至对测,称为皮质脊髓侧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ninal tract,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侧束下行,称为Barne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

  1)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直达骶髓(约S4),逐渐终于同侧灰质板层,Ⅳ~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以直接与外侧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此束内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到颈、胸、腰、骶去的纤维。

  2)皮质脊髓前束: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于对侧前角 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止于同侧前角。此束仅存在于脊髓中胸部以上。

  3)Barne前外侧束: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沿侧束的前外侧部下降,大部分纤维终于颈髓前角,部分纤维可达腰骶髓前角。

  上述三种纤维的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测大脑半球 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而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2)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至板层V~Ⅶ,仅投射至上3个颈髓段。此束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兴奋作用,它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3)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部分板层Ⅶ。此束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

  (4)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此束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5)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颈髓段板层Ⅵ、Ⅷ。它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6)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基本信息
总体评价(0)
清晰度(0)
科学价值(0)
  • 分类:医学科学 - 人体解剖
  • 发布时间:2020-03-24
  • 浏览:19192 次
  • 作者:医者
  • 来源:影像园
  • 标签: 脊髓   神经系统  
帮助说明

如何获得积分?

如何加入VIP?

点评
* 一般 很好 总体评价评分
* 一般 很好 清晰度评分
* 一般 很好 科学价值评分
*
Smilies
a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