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87|回复: 0

[影像技术] 磁共振(MRI)参数的故事(四)

[复制链接]

630

主题

436

回帖

80

日志

管理员

积分
5638
QQ
发表于 2022-5-28 15: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磁共振参数的第四部分。我们参数里指的对比度主要是狭义的对比度,即图像权重对比度。这个图像(序列)到底是T2WI,T1WI,还是PDW。我们没有直接说这个图像是T2图,而且比较谨慎的使用专业名词T2WI(T2加权图)。因为一个图像(序列),不可能只含有T2信息(对比),肯定是含有多种参数(T2,T1,PD)信息的,只是看哪一种占主要作用,即占的权重大,所以我们说的是T2WI,T2加权像,加权代表T2的权重占得最大,主要显示组织的T2对比。

Ⅲ.对比度类

    我们前面讲了,磁共振图像不仅要考虑信噪比(SNR),空间分辨率,扫描时间,还要考虑对比度。

    这里的对比度是指广义的对比度,包括图像对比度,病灶和正常组织对比度,图像权重对比度。

    我们参数里指的对比度主要是狭义的对比度,即图像权重对比度。这个图像(序列)到底是T2WI,T1WI,还是PDW。我们没有直接说这个图像是T2图,而且比较谨慎的使用专业名词T2WI(T2加权图)。因为一个图像(序列),不可能只含有T2信息(对比),肯定是含有多种参数(T2,T1,PD)信息的,只是看哪一种占主要作用,即占的权重大,所以我们说的是T2WI,T2加权像,加权代表T2的权重占得最大,主要显示组织的T2对比。

    我们都非常熟悉教科书写的图像对比权重信息。

    长TR,长TE,就是T2WI;

    短TR,短TE,就是T1WI;

    长TR,短TE,就是PDW。

    以上是很多初学磁共振的同仁接触的信息。

qw1.jpg

图1:传统的SE序列脉冲序列图

   

    上图中TE代表回波时间,echo time;TR代表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也就是说在常规的自旋回波序列中,控制图像对比度的,主要是TR和TE。

qw2.jpg

图2:长TR,长TE,T2WI

qw3.jpg

图3:短TR,短TE,T1WI

qw4.jpg

图4:长TR,短TE,PDW

    我们要控制图像的权重对比度,就需要我们组合合适的TR,TE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qw5.jpg

图5:飞利浦contrast对比参数栏

    上图是飞利浦的对比度参数栏,我们可以发现有TE,TR。这里TR的设置非常灵活,用户可以直接设定TR是多少,比如TR=4000ms,下拉菜单选择user defined,然后输入数值;或者可以选择range,输入一个范围,系统会根据其他参数(回波链,层数)自动设置一个最优的TR值;还可以选择shortest,系统会自动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最短的TR值。

    为什么会有shortest最短TR值这个设定呢?

    还记得前面讲的扫描时间吗?

    SE序列扫描的时间=TR×相位编码步级×NSA(信号平均次数)×Package(分几个包采集完)

    这里的Package大家可能有点不熟悉。我简单讲一下。比如一个SE序列,我们大部分时候不是只扫描一层,而是扫描很多层。

    扫描一层的时间=TR×相位编码步级×NSA(信号平均次数)

    那么有老师会问,我头颅扫描24层,是不是这个时间还要乘以层数(即24)。答案并不是,如果真的是这样,你扫描加一层,时间就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扫描层数增加,扫描时间并不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多片技术!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扫描每一层,会有一个TR时间,这个TR时间比较长(相对于TE),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无效的。我们当然不会让这个TR时间白白等候,我们会在TR等候时间内,激发下一层,这样就把这个无效时间利用起来了。但是,随着层数增多,这个等候时间是固定的,有时候一次等候时间并不能保证把所有层激发,所以得分包。比如:扫描24层,分2个package,即一个TR时间,系统等候的时候可以激发12层,然后再一个,激发后面12层。这种技术叫做多片技术。

TR=shortest

    我们知道,T1WI是短TR,短TE。我们在做T1加权图像的时候,如果TR能非常短,当然最好,这样不仅节约一层的扫描时间,而且权重更偏T1。

    同样在做T2WI的时候,如果我们设置TR=shortest,系统会根据目前的参数协议,自动选择一个能保证权重的最短TR,这样也可以保证既满足T2权重,又节约时间。

qw6.jpg

    上图,举例说明:我们要做T2加权像,肯定要满足长TR,长TE。(TR>3000ms差不多可以算长TR)。如果我们扫描5层,TR=4000ms,则可以看见,在这么长的TR等候时间中,我们可以继续激发下一层,直至把所有层激发完。因为只扫描5层,所以TR=4000ms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5层全部激发完,只用一个package采集完,这个时候其实还有多余的TR时间,这个时候是无效的,需要等待。

    如果我们把TR设置为shortes,系统会根据我们目前的TE,扫描层数,把TR缩短到一个最优的最短值。如图,扫描5层,设置TR为最短,系统自动把TR变为一个最短值(例子中为3685ms),这样不仅能保证1个package采集完,还能满足T2权重。

设置TR=shortest,再更改层数的时候要注意权重的变化

    这个一定要注意。

qw7.jpg

    上图举例,同样刚才的T2WI序列,TR=shortest,扫描5层,系统自动设置的最短值为3685ms。如果这个时候,用户修改层数,把层数减少,成5层减少到3层。系统也会把TR继续缩短,如例子中,TR变成1988ms,这个时候,TR值就偏短了,图像的T2权重就被削弱了。如果用户修改了层数,一定要注意,看TR值是否变化,如果变化了,可以把TR值固定在某个具体值。上例中,5层变3层厚,要保证T2权重,把TR从shortest修改为user defined,输入3600ms就可以了。

qw8.jpg

TR设定为一个固定值,增加层数,要注意扫描时间是否翻倍

    增加层数就更麻烦了,如上例。扫描5层,TR=450ms的T1WI(TR设定为固定值),刚好一个package采集完。如果增加1层,变为6层,由于没有额外的剩余TR空隙时间去激发多的第六层,系统会自动拆分包,分为2次采集完,即2个package。

qw9.jpg

    这个时候,用户仅仅增加了1层,系统就分了2次采集,扫描时间翻倍了,很多用户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qw10.jpg

    当TR设定为一个固定值的时候,增加层数可能有使扫描时间翻倍的风险,系统会多分一个package采集。这个时候,解决方法有两个:1.把TR增加一点,让增加的TR能够把多的几层一起包括在1个package里;2.直接设置TR=shortest,系统会自动算一个最短TR,尽量把全部层包括进来。

    我有一次去一个医院解决问题,医院不大,1.5T。头颅扫描的时候,他们医院是固定T1WI序列,扫描18层,层厚6mm,TR=440ms,扫描时间2:10min。我有一次去看,无意中看见他们一个头颅T1WI扫描时间是4:20min,我问技术员:你不觉得这个T1WI扫描时间有点长吗?技术员回答没有啊,没发现。当我把鼠标指着这个图像时,显示时间4:20min,他马上反驳,说他们平时T1WI序列没有这么长,扫描时候是2:10min。

    我告诉他,可能你们序列设置的是2:10min,但是这个病人,你T1WI肯定扫描了4:20min。然后我开始检查,发现这个病人扫描的是20层。问技术员,技术员还算比较负责,说想起来了,这个病人头大,怕18层包不全,他自己增加了2层。

    于是,我给他演示,从18层到20层,时间翻倍。他刚开始表示不理解,我讲了他理解了。我于是帮他改。我说你看,扫描20层,TR=440ms不够对不对,你慢慢往上面加TR,当TR=450ms,刚好1个package包完,扫描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临走前,我告诉他,头颅扫描18层,如果不够,或者你们会经常修改,就把TR设置为shortest,系统会自动算最短时间。不要把TR固定。否则那天你改成24层,又不够了,时间又翻倍。

转载自:懋式百科全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回复 关闭延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