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科学资讯
SCI期刊
中文期刊
科学基金
科学笔记
科学群组
科学群组
科学文库
科学家园
科学图片
查询
AI助手
问卷调查
相册
Album
爱科学
»
文库
›
医学文库
›
医学技术
›
磁共振(MRI)参数的故事(五)
返回列表
查看:
10531
|
回复:
0
[影像技术]
磁共振(MRI)参数的故事(五)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5638
630
主题
436
回帖
80
日志
管理员
积分
5638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5-28 15: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期我专门拿了一个专题写K space(K空间),虽然写得不是太全面,但是对于初学磁共振或者对K空间了解不深的各位同仁,能够在最短时间让大家明白K空间的重要性,所以上期的标题叫“了不起的K空间”。
经常关注我公众号,或者连贯着看了几期文章的朋友,都应该可能看出来了,我写前面一期文章,肯定会为后面的做铺垫。上期我专门写了K空间,介绍K空间的一些特性,本期写磁共振参数,那么肯定和K空间有些关系。
上期中,在介绍K空间的时候,笔者特意提了一句,由于才疏学浅,没有去考证,不知道为什么K空间叫K空间,为什么不叫J空间或者L空间。后台就有很厉害的老师给我留言,提示我了。
K空间为什么叫K空间呢?是因为K空间的这种填充方式是有Kumar, Welti, Edelstein等三人提出并修订而成的,所以以Kumar的首字母来命名。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还专门告诉我,我发现很多关注“懋式百科全书”的,都是大牛,水平,实践,高出我几个档次。这也让我感到,每次写东西,还是很有压力,力求做到考证精确。
非常好的解释,我又去搜索了K空间的相关学术内容。我对物理造诣颇浅,但是对名字还是有研究兴趣的,Kumar库马尔这个姓氏,一听就应该是印度人。比如印度奥运会摔跤银牌获得者Kumar,印度著名导演Kumar。用了很多组合方式,没有搜到一个叫Kumar的医用物理学家。
我搜索出来了一些简单的内容“K-space is a formalism widely used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roduced in 1979 by Likes and in 1983 by Ljunggren and Twieg.”
来自一个专利:
US patent 4307343, Richard S. Likes, "Moving Gradient Zeugmatography", issued 1981-12-22, assigned to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简单回顾一下上期最后,我们归纳了K空间的几类特性,其中包括:
1.K空间的阵列并不是和重建以后的图像阵列一一对应的,而是K空间的每一个点都包含有图像的全部信息;
2.K空间的共轭对称性;
3.K空间的中心部分数据决定重建后图像的对比度;K空间的周边数据决定重建后图像的解剖细节(空间分辨率);
4.K空间有很多种填充轨迹(路径);
5.K空间的填充顺序也有很多种,不同填充顺序会影响到图像的对比度。
其中,我们知道K空间中心部分和周边部分对图像的决定程度不同。
图1:K空间几何空间信息与重建图像关系
图2:典型的SE序列示意图及信号变化
上面的动图是一个典型的SE自旋回波序列动图示意图。假设是自旋回波序列(不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每一个TR只采集一个回波信号,填充到K空间中的一条线。那么要填充完一幅图像的K空间相位编码线,就要反复重复这个过程,需要填充多少条线,就需要重复多少个这个过程,就有多少个TR。
在SE序列中,决定图像对比度的因素很简单,是回波时间(TE),也就是动图中90°脉冲到回波形成的时间(2t)。TE时间越长,图像越偏T2权重;TE时间越短,图像越偏T1权重。如果是长TR,长TE,图像就是T2WI;如果是短TR,短TE,图像就是T1WI;如果是长TR,短TE,图像就是PDW。
SE序列,需要重复很多次TR,所以成像速度非常慢,这也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大部分自旋回波序列都是T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前面讲了很多SE序列和TSE序列的不同。也用了图例来说明,当然,我写文章,不希望用同样的图,换一张图对比说明。
图3:SE序列和TSE序列的不同。
在SE序列中,一个TR只采集一个回波,填充一条K空间相位编码线,要填充完K空间,需要重复很多次,重复次数等于相位编码步级;在TSE序列中则不同,在一二TR中,通过几个重聚脉冲(再次注意,重聚脉冲不是都是180°),重聚几个信号,采集多个信号,填充多条K空间相位编码线。这样效率就大大提高。
Ⅲ.对比度类
一个TR填充了几个K空间相位编码线,或者一个TR采集了几个回波,我们把这个叫做回波链长度。
注意学术术语中,回波链长度不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个个数单位。
飞利浦中,回波链称为TSE factor。factor中文翻译叫因子,因素,这里把它当动词用,代表当做多少个因素计入;
西门子中,回波链叫做Turbo factor。同样飞利浦和西门子都是欧洲公司,喜欢用Turbo这个词;
GE公司,回波链叫ETL(echo train length, ETL)。这个完全就是英文直译,所以,很多人会把回波链长度当做是长度单位而理解错误。
和SE序列相比,TSE序列达到了加速的目的。
SE序列扫描时间=TR×NSA×number of phase×package;
TSE序列扫描时间=(TR×NSA×number of phase×package)÷TSE factor。
所以,回波链长度越大,等于加速越猛。
图4:飞利浦中contrast对比栏中,TSE factor显示。图中例子为15。
除了回波链长度TSE factor,每个回波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叫做回波间隙(echo spacing, ES)。这个名词在GPS三家公司都是一样的。飞利浦中,ES又叫TE spacing,回波间隔是在参数中显示在右侧信息栏。Shot length代表从第一个回波开始到最后一个回波结束的整个长度。
图5:一个回波链为4的TSE序列,回波链中相邻的两个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ES(TE spacing)。
图6:飞利浦右侧信息栏,可以显示非常多的参数信息。其中TSE es代表回波间隙。
快速自旋回波TSE,一个TR,采集了多个回波,这些不同回波具有不同的TE,都填充到K空间中。
图7:TSE factor=4,一个TR,采集4个回波,填充到一个K空间。那么这个K空间中填充的回波,就具有各自不同的TE。
我们前面讲了,TE时间可以决定图像的权重,对比度。在SE序列中,每一个填充K空间的回波,TE时间都固定,也比较好判断图像权重及对比度。
而在TSE序列中,由于一次TR填充多个回波,每个回波的TE都不同,最后,填充在一个K空间中的编码线的TE都不同,那么到底是由哪一个TE来决定对比度呢?!
我们都知道,填充K空间中心区域的相位编码线,主要决定图像对比度,我们把主要负责填充K空间中心的回波TE时间定为为有效TE(effective TE),那么在TSE序列中,决定对比度的TE就是有效TE,TEeff。
图8:TSE示意图,显示有效TE,TEeff。
图9:飞利浦中显示有效TE。
在飞利浦参数中,可以显示有效TE,有效TEeff=我们在左侧参数栏中输入的TE值。这个道理很简单,TSE序列,一个K空间填充不同TE回波,到底哪个TE决定对比度,用户直接输入的TE值,就是系统默认的有效TE。(这里大家肯定看到后面还有一个TEequiv的值,这个涉及到飞利浦的可变重聚翻转角,这也是飞利浦参数最灵活的部分,也是比较新的部分。今天的内容我们不展开讲,要讲这个,一个专题都讲不完。)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名词和概念,后面就可以开始说参数了。
一个TR,我们采集多个回波,有多个TE,到底哪个TE作为有效TE(TEeff),是由填充到K空间中心部分的那个回波的TE来决定的。那么这里就涉及了K空间填充顺序。
设想一下,我们可以按从上到下,依次的顺序填充K空间。这样要填充到K空间中心,就刚好是中间的回波,也就是中心时间。比如:一个TSE序列,扫描时间是2分钟,如果是按从上到下依次顺序填充K空间,那么在扫描时间一半的时候,就应该差不多填充到K空间中心了,这个时候的回波就是决定图像对比度的。
前面有一个人在后台问我,给了一幅图,是磁共振上岗证考试题,我还记得住题目是:做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要抓好动脉期,问如何开始扫描?已知打药后大概24s到达肝动脉,采用3D扰相梯度回波序列,K空间填充采用顺序填充,这个序列要扫描12s。
好了,我们来解这道题,K空间填充采用顺序填充,序列扫描时间12s,那么扫描时间的一半刚好填充到K空间中心,决定图像对比度,12÷2=6s。打药后24s到达肝动脉。我们要抓动脉期,希望刚好药物到达肝动脉的时候,磁共振图像刚好采集到K空间中心。那么打药后24-6=18s开始启动扫描就是最好的。当然,这道题还没有考虑到,这个序列是屏气扫描,开始启动扫描之前,需要叫病人“吸气-吐气-屏气”,这里需要花5s,所以严谨的答案是24-6-5=13s就开始叮嘱病人屏气。
K空间除了按顺序填充,还可以一开始就填充K空间中心,这样,一开始扫描,就把第一个回波填充K空间中心,决定图像对比度,后面在填充K空间周边,这个方法适合做T1权重的图像,因为一开始扫描TE时间还比较短,随着回波链增加,后面的回波TE越来越大,权重越来越偏T2。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
同样是上题,其他条件不变,如果题目告诉你序列采用一开始填充K空间中心的填充方式。那么一开始扫描就决定图像对比度了。24s药物到大肝动脉,24-0=24s,不严谨的答案就是打药后24s(药物到达肝动脉)在启动扫描,这样马上就能达到动脉期效果。
这里介绍一个概念,从开始扫描到K空间填充到中心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K0时间,又叫Time to K0,K0代表K空间中心决定对比度的区域。
在飞利浦中,控制K空间填充顺序的参数叫做Profile Order,中文翻译又叫填充顺序,在TSE factor下面。
图10:控制K空间填充顺序的参数,profile order。下拉菜单可以选择不同的填充顺序。
这里主要介绍飞利浦最常用的两种填充顺序:Linear和Low-High。
Linear,线性填充,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顺序来填充,填充到K空间中心,即Time to K0时间就是序列扫描时间的一半。
图11:Linear线性填充K空间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填充,就是由上到下(或者由下到上)按照顺序填充。当填充到一半的时候,刚好填充到K空间中心,这个时候TE为有效TE,TEeff。
一半采用Linear填充顺序的,T2WI序列比较多,因为如果TSE factor大(回波链长),填充到一半的时候,TEeff已经比较大了,权重已经偏向T2权重。如果非要用这种方式做T1权重,就必须减少TSE factor(缩短回波链),这样到K空间中心的时候,不至于TEeff太大。
Low-High则是另一种常用的K空间填充顺序方式。这种方式,先填充K空间中心,在往K空间两边分别填充。
图12:Low-High方式,先填充K空间中心,在往两边填充。第一个回波的TE因为率先填充K空间中心,所以是有效TE,TEeff。
采用Low-High的方式呢,第一个回波率先填充到K空间中心决定对比度的区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TEeff可以做得比较短,可以达到很好的T1权重对比;2.一开始扫描就立刻填充K空间中心,决定对比度的,非常方便做打药血管,抓动脉。
图13:Linear和Low-High的比较
图14:Linear填充顺序及K空间示意图
图15:Low-High填充顺序及K空间示意图,这里细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我K空间只画了一半多,而且K空间线也没画满。对,这个是采用Low-High填充,并且结合了半扫描Half Scan。大家还记得前面的半扫描吗?不记得的画,可以点下面的链接,看以前的文章。
当然,K空间填充顺序,还有其他选项,比如飞利浦特有的非对称性填充Asymmetric。这一期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已经凌晨00:50了),就不介绍了,后面会介绍这种填充顺序有什么用途及优点。
图16:Asymmetric方式的K空间填充顺序,在飞利浦中用途很多。
而且,现在压力也很大。写公众号一个是出于自己对磁共振的热爱;第二是自己一边写可以一边学习,自己也在不停查资料提高;第三是想把好东西分享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提高;第四则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磁共振非常有趣;第五是,深深地认同飞利浦磁共振的技术及理念,创新为你,以人为本,用心唯客户,我也感到自己有责任,介绍,推广飞利浦的磁共振技术,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机器,必须大力推广。写好公众号,服务大家。
了不起的K空间
转载自:懋式百科全书
MRI
,
K空间
相关帖子
•
腮腺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及功能MRI价值评估
•
软组织肿瘤MRI诊断分析思路
•
MRI伪影与对策
•
直肠癌MRI规范扫描及分期诊断
•
腕、肘关节损伤MRI
•
颞颌关节紊乱的MRI诊断
•
特征性异常脑影像荟萃--MRI篇
•
MRI的T2*、GRE、SWI、SWAN-对铁敏感的序列有何不同?
•
磁共振序列T2*WI
•
一图记住T2低信号脑病灶:三大机制+典型病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回复
关闭延时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扫码关注爱科学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