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110|回复: 0

[影像技术] 磁共振(MRI)参数-回波时间TE

[复制链接]

630

主题

436

回帖

80

日志

管理员

积分
5630
QQ
发表于 2022-5-28 15: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E是大家都熟悉的磁共振参数,然而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要注意。看了本期内容,大家应该能够区分TE,有效TE及等效TE的概念及不同序列是哪些TE决定图像对比度。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犯错或者混淆。TE确实简单,但是有很多点可以讲。很多老师跟随我公众号已经3年以上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我写文章会越来越细,有很多细节知识点。

一.TE的定义

回波时间TE和重复时间TR是控制序列权重,影响图像对比度最重要的两个扫描参数了,在很多公司都把这几个参数归到对比度栏里。而不同的序列其含义会略微不同。

我们首先来看看传统的磁共振序列中对于TE的定义:

回波时间(Echo Time, TE)是指从射频脉冲激发到形成最大回波的时间。TE有时候也表示为Time of echo。

qw1.jpg

图1:序列中的TE

这个定义是比较清楚的,简单来讲就是从90°(也不一定必须是90°)激发脉冲开始,到形成磁共振信号(回波)的最大的时间间隔。

经典的自旋回波序列又叫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可以看到180°重聚脉冲刚好位于90°激发脉冲和自旋回波信号中点的中心,90°射频脉冲到180°重聚脉冲的时间间隔和180°重聚脉冲到回波信号中点的时间间隔相等,都是τ,这种时序上的对称性确保了当TE=2τ时,水平方向上每一个质子的相位都刚好保持一致,得到的信号强度最大。

在经典的自旋回波中,一次激发只采集一个回波,对应唯一的一个TE。延长TE,等于信号的采集时间往后推迟,信号会随着时间衰减,所以信噪比会下降。TE越长,组织的横向弛豫越充分,其T2值对图像的影响越大。TE越短,得到的信号强度越大,图像的信噪比越高。假设TE无限短(接近于0),则信号刚产生还没有进行横向弛豫就被采集了,则组织的T2值对图像基本上没有影响,T2权重被消除了。

二.SE及GRE(FFE)序列中的TE

在经典的自旋回波序列(SE)和梯度回波序列(GRE or FFE)序列中,TE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在每一个TR内,每一次射频脉冲(激发脉冲)只产生一个磁共振信号(回波),获得一个固定TE的回波,填充K空间相位编码线。所以,这些序列的对比度是比较容易确定的,TE的定义也是简单明晰的。

qw2.jpg

图2:梯度回波序列中的TE

此时参数TE主要决定图像的对比度。TE越长,图像的T2(或T2*)权重越大;TE越短,图像的T2(或T2*)权重越弱。

当然,TE越长,得到的磁共振信号就越弱(因为采集时间延后,信号衰减更大了)。

qw3.jpg

图3:TE越长,图像信噪比越低

TE在磁共振序列中,主要决定图像的T2对比度,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如果TE远远大于某种组织的T2时间,则在采集信号的时候,该组织的信号已经完全衰减了,采集不到。

qw4.jpg

图4:不同组织的T2值不同

正是由于不同的组织的T2值不同,才能够使得图像产生对比。

qw5.jpg

图5:通过TE来控制不同组织在图像中的对比度

如上图和上表所示,T2值越短的组织,横向驰豫越快,同样时间残留的磁化矢量越少,得到的信号强度越小。通过控制TE则能够使得不同T2值的组织得到显示。

大家都觉得TE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以上的TE对于经典SE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是非常固定的,就是一个TE值,而对于其他序列则不同。

三.有效TE

对于经典的自旋回波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一次激发,只采集一个信号,也就是一个TR内,一个回波只对应一个TE,非常方便体现序列的权重及对比度。

而对于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一次激发采集多个信号,在一个TR内,有多个回波对应了多个TE,所以需要清楚到底是哪一个TE决定图像对比。由于K空间中心的数据主要决定图像的对比,所以把填充K空间中心相位编码线的回波对应的TE叫做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有效TE(Effective TE, TEeff)。在用户进行参数设置的时候,调整的TE即为有效TE。

qw6.jpg

图6:TSE序列中的TE特指有效TE

上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TE的回波,第三个回波也就是红色的回波信号刚好填充K空间中心,所以该序列的有效TE就是红色回波对应的TE。

一般对于TSE序列,一次射频脉冲激发会采集多个回波信号,每个回波信号其本身的TE都不同,系统不可能把所有的TE时间列出来。那么磁共振系统怎么显示TSE序列的相关TE呢?当然就把决定对比度的TE,也就是有效TE(TEeff)列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比如一个TSE序列,回波链(TSE factor)是20,一次射频脉冲激发就会采集20个回波,那么系统显示的TE=100ms,大家可以认为这个100ms就是有效TE,主要决定这个序列对比度的TE。

那么在TSE序列中,有效TE是怎么决定的呢?

主要是根据TR时间,回波链以及K空间的填充顺序。

如果一开始就把第一个回波或者前几个回波填充到K空间的中心,那么有效TE时间就比较短,这种图像一般由于短TE,比较偏向T1权重。

如果是回波链比较多,顺序填充,把采集的中间回波填充到K空间的中心。则有效TE时间一般比较长,这种图像一般由于长TE,比较偏向T2权重。

qw7.jpg

图7:在TSE序列中,有效TE还取决于K空间的填充顺序
四.等效TE

除了传统的TE,有效TE,在有些序列中还存在等效TE这个概念。

比较特殊的是3D的自旋回波序列,该序列主要采用小角度的射频脉冲进行重聚,其中重聚角度对于序列的对比度影响是比较大的。此时,决定图像对比度的不是有效TE,而是等效TE(equivalent TE, TEequiv)。该等效TE值是系统根据有效TE大小及重聚角度进行计算的,等效TE才是真正的反映3D自旋回波序列对比度的参数。一般的磁共振界面除了显示有效TE值,还会显示等效TE值,方便用户通过该值判断图像的对比度。

qw8.jpg

图8:有效TE和等效TE的显示

如图所示,表示一个3D自旋回波T2WI序列的参数信息栏。TEeff代表有效TE,显示为232ms,这个值是非常大的,理论上如果是该值决定对比度则得到的图像是类似水成像的重T2。TEequiv才是代表该序列对比度的TE值,该值为105ms,说明这个序列还是T2权重。

小角度的重聚角对不同对比度的序列影响也是不同的,主要是对T2WI影响较大,而对于T1WI则影响有限。所以,对于3D自旋回波的T1WI,可以近似的认为TEeff≈TEequiv。

为什么很多3D序列中,有效TE和等效TE差距这么大呢?这还是由于重建脉冲的角度并非180°,而是小角度。重建脉冲的角度越小,那么等效TE(TEequiv)就越提前,相对于有效TE(TEeff)差距就越大。

前文链接:

磁共振哈恩回波、受激回波的形成机理

磁共振参数的故事(十二)——重聚角Refocusing Control

qw9.jpg

qw10.jpg

图9~10:同样的T2WI-TSE序列,Refocusing control不同,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上面一组图,是我在序列上进行调整,给大家展示的。大家注意看,图9和图10的参数。来找茬,这两个参数哪些是不一样的呢?其实,前后,我就修改了一个参数,就是Refocusing control的角度。我经常讲,磁共振参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飞利浦系统上更是这样。很多用户说,我就修改了一个参数,为什么变化这么大。我们看看图9,其他不变,Refocusing control角度使用的是180°,扫描时间变成了3:36min和下面的1:48min几乎是一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package多了。为什么package多了,非常奇怪,对吧,TR,TE都不变?因为采用180°射频脉冲,产生的SAR值高,机器强制让序列分包,所以从2个包分为4个包,扫描时间翻倍。然后大家注意右侧栏一个参数,叫做TEeff/TEequivalent。TEeff这个参数是快速自旋回波里的,代表填充K空间中心的TE的值,也就是决定图像权重(对比度)的TE的值。而TEequivalent代表实际上产生的等效权重效能。如果采用180°重聚脉冲进行重聚的话,我们设置的TEeff是80ms,产生的等效TE,TEequiv也是80ms。而如果采用120°重聚脉冲进行重聚的话,我们设置的TEeff是80ms,产生的等效TE,TEequiv是72ms。不到80ms。用户设置的重聚角度越小,产生的等效TE,TEequiv越小。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不会太影响我们的对比度,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上不会把重聚角设置为180°,这个前面也讲过是为什么。对于3D TSE序列,一般由于回波链非常大,所以重聚脉冲角度非常小。此时的TEeff和TEequiv的差距就非常大。所以大家在看3D TSE序列的时候,有时候看到有效TE特别大,但是实际上图像的对比度是取决于等效TE的,这点尤其重要。
在2D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中,决定图像对比度的TE是填充到K空间中心的TE,被称为有效TE,TEeff。而在3D的序列中,决定图像对比度的TE不再是序列的有效TE,而是一个计算的等效TE。这是因为3D序列一般采用非180°的小角度重聚脉冲产生信号,而非180°重聚脉冲会使得部分磁化矢量被保存在纵轴方向,这一部分磁化矢量没有经历完整的T2衰减,因此得到的采集信号经历的实际T2衰减要小于回波时间TE。另外非180°脉冲使得纵向产生磁化矢量,也引入了T1对比。

qw11.jpg

图11:不同序列的TE不同,对比度不同

如上图所示,(a)、(b)、(c)三个序列均是3D的自旋回波序列,TR都为2500ms,其中(a)重聚脉冲采用可变的小角度组合,TE=585ms;(b)重聚脉冲均采用180°,TE=585ms;(c)同样重聚脉冲均使用180°,TE=140ms。可以发现在(a)图中,TE=585是非常大的,然而图像显示的是一个普通T2权重,究其原因是由于采用小角度重聚脉冲,产生了受激回波信号,该信号包含了T1对比度,所以影响了图像的对比,而实际上决定对比度的TE时刻此时不再是填充K空间中心的有效TE,而是等效TE(equivalent TE),简称TEequiv,这个TEequiv并不是显示的585ms,而是通过计算得到的140ms。(b)中都采用180°重聚脉冲,信号完全重聚,则TEequiv=TE=585ms,所以第二幅图中TE值非常长,大部分信号都衰减了,表现为一个重T2权重的水成像;(c)中都采用180°重聚脉冲,而TE=140ms,则TEequiv也是140ms,显示的对比度和(a)是相同的。

在3D自旋回波序列中,重聚脉冲角度对TWI和T2WI影响是不同的。对于T2WI,也就是TEeff比较大的时候,有以下关系:重聚脉冲角度均为180°的时候,TEequiv=TEeff;而如果重聚脉冲角度小于180°,则TEequiv<TEeff;重聚脉冲角度越小,则TEequiv和TEeff差距越大。而对于T1WI,由于TEeff比较小,所以重聚脉冲角对于其对比度影响很小,基本上可以认为TEequiv=TEeff。

前文链接:磁共振2D和3D扫描序列的区别

五.TE的设置

在飞利浦的系统中,TE在参数对比栏Contrast里,用户可以通过下拉菜单选择相应的设置。

可以选择以下五种模式。

qw12.jpg

图12:系统中TE的设置

使用的比较多的设置是:shortest、user defined。

shortest,采用这种模式,系统会计算一个最短的TE,此时由于要使TE最短,所以会采用半回波或者叫部分回波技术。

当然user defined是用得最多的,设置这个之后,用户可以自己输入自己需要的值。

另外,在有些梯度回波序列中,我们系统得到同相位的图像,则可以选择in phase这个设置,系统会给你算一个同相位时间对于的TE值。

前文链接:同反序列原理及临床应用

六.总结

TE这个参数是大家最熟悉的,然后大家思考了没有,到底对TE把握了多少。在不同序列中,TE的定义也不同。

决定图像对比度的TE也不同。

①对于SE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一次激发只采集一个回波,TE就决定图像对比度;

②对于2D的TSE序列或者多回波序列,一次激发采集多个回波,决定图像对比度的是有效TE;

③对于3D TSE序列或者回波链非常长的TSE序列,一次激发采集非常多的回波,并且重建脉冲角度比较小,决定图像对比度的则是等效TE。

这几个不同的TE值的意义大家应该掌握。

参考文献:
  • Mugler JP 3rd. Optimized three-dimensional fast-spin-echoMRI [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4; 39 (4): 745-767.

版权申明:
版权属于“懋式百科全书”所有。欢迎个人收藏、转发及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公众号、平台、论坛如需转载或引用,须获得授权。没有授权,禁止盗用!获得授权后,需在醒目位置注明“转载自:懋式百科全书”,并且在阅读原文处设置我的原文链接,点击阅读原文能够回到我的原始文章。感谢大家的支持!作者敬上!
转载自:懋式百科全书
qw13.jpg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回复 关闭延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